10月20日,我院“魏都學人”讀書小組在1225舉辦以“走不出的鄉土,融不入的大都?——費孝通:《鄉土中國》的尺度”為主題的讀書分享活動。本次活動由“魏都學人”讀書小組的發起人、我院法理法史教研室主任尹曉兵主持,魏笑老師擔任主分享人,“魏都學人”讀書小組成員及其他《鄉土中國》的讀者共同參與。

作為主分享人,魏笑老師詳細解讀了《鄉土中國》中全部14篇文章,并對各篇的邏輯進行總結、歸納、整理、分享。魏笑老師認為,費孝通的“鄉土中國”概念,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創新性發現,該概念對中國社會的描述與總結,真實反映了中國的“差序結構”實情,雖然70多年過去了,但對當下的中國,仍然具有重要指導意義。“鄉土社會”的提出,将其與世界上其他社會學和人類學概念“移民社會”、“西洋社會”、“團體格局”區分開來,并處在同一理論平台,标志着中國社會學、人類學的國際影響力。
尹曉兵老師點評,我們應當将《鄉土中國》放在費孝通的學術思想發展史中理解,應當将它放到中國當時的社會背景當中探查。費孝通人生三部曲:“差序格局”(鄉土中國)——“中國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文化自覺”,緊密地與中國社會現實相契合:鄉土中國針對的是中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的身份認同;“中國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成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的前聲;“文化自覺”成為“文化自信”的源泉。因此,當下有“費孝通教”的說法,應當引起人們的關注。
然後,李豔玲老師、李靜雅老師、楊曉麗、侯凱老師、于靜老師、侯凱老師、王彬彬老師向大家分享了關于《鄉土中國》的相關學術論點和心得體會。
最後,尹曉兵老師強調,讀書使人明智、讀書使人快樂、讀書使人幸福、讀書使人心安。願我們都能夠“不忘初心”,“保持純真”,滿懷對學習、對工作的熱望,共同維護學術的神聖性、讀書的純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