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教育部社會科學司公布了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的評審結果,我校法政學院王智慧博士主持申報的《人的存在與思想政治教育》獲批青年基金項目,資助金額7萬元。這是我校繼今年成功申報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項目後,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高層次項目申報中的又一新的突破。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限于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申報,所涉及的學科範圍十分廣泛,且資助範圍廣、資助力度大,并尤其注重青年項目的申報,以鼓勵學術創新和培養青年學科帶頭人。2010年度一般項目分為:(1)規劃基金項目,資助經費不超過9萬元;(2)青年基金項目,資助經費不超過7萬元;(3)自籌經費項目,經費由申請者從校外有關部門或企事業單位自籌,自籌經費不低于7萬元;(4)專項任務項目,包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衆化項目。
王智慧博士,2008年畢業于山東師範大學,現為法政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專職教師、華中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在研博士後,師從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重要奠基人——華中師範大學張耀燦教授,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範式轉換研究。2009年12月,王智慧博士申報的《從“社會需要論”到“現實的個人”——範式轉換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獲得第46批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項目資助,資助金額3萬元。此次王智慧博士再度成功申報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不僅進一步拓寬和豐富了其科學研究的視野,也為下一步在其學術研究領域深入鑽研和不斷産出科研碩果搭建了一個有益的平台。
我校人文社會科學領域高層次科研項目的相繼成功申報,既有申報教師個人的不懈努力與刻苦鑽研,更離不開學校寬松優越的科研大環境支持和二級院部濃厚科研氛圍的營造。2010年,法政學院在各級各類科研項目申報中組織動員教師積極參與、認真論證,多次聘請專家進行專題指導,既重項目申報的 “量”,更重項目申報的“質”,在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河南省社科基金項目、河南省政府決策項目、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等高層次、較高層次項目申報中均有斬獲,累計獲得資助逾40萬元,取得了一些科研工作的進步和成績。如果将其視為科研工作的經驗加以總結的話,可以認為:科研正效益的規模效應不僅是個人努力所緻,更是合力作用的結果。這其中既有學校關于科研工作科學的宏觀規劃和頂層設計,又有二級院部正确有效的具體規範和引導,同時還有教師個人腳踏實地的學習、積澱、思考與創新。今後,我們仍将一如既往地遵照校黨委、校行政關于科研工作的重要部署和指示精神,高度重視和大力推進科研工作,這既是對教師個人成長的切實關注,也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以改革創新精神推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進一步繁榮發展的具體行動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