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我院“魏都學人”讀書小組在文綜樓1225會議室舉辦以“孤獨:境界?命運?枷鎖?——馬爾克斯:《百年孤獨》繹讀”為主題的讀書分享會。本次活動由“魏都學人”讀書小組發起人、法理法史教研室主任尹曉兵主持,由成藝甯擔任主分享人,謝占傑教授、郭海洋博士、楊繼剛博士擔任主評議人,“魏都學人”讀書小組成員、及其他《百年孤獨》的讀者共同參與。

作為主分享人,成藝甯将馬爾克斯《百年孤獨》一書的邏輯結構以“魔幻與現實主義”手法為軸心進行詳細梳理和闡釋。她認為馬爾克斯《百年孤獨》中魔幻與現實交織的點在于:時間。這是馬爾克斯能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最本質原因。
評論環節中謝占傑肯定了成藝甯同學解讀的全面性與深刻性。他進而主張應該從批判的角度來對《百年孤獨》作出解讀,透視該著作尚未講明但是又在思維延長線上的意蘊。郭海洋認為,《百年孤獨》的當下意義在于其積極性而非其消極性,從客觀性來對待“孤獨”一詞,可能喪失文學作品的價值意涵。楊繼剛認為,《百年孤獨》作為後現代思想的代表,其意蘊應當是開放的,而非封閉的;是生成性的;而非形而上的。
交流環節中尹曉兵認為,應當深入“孤獨”的内在結構,将孤獨從情感主義中解脫出來,同時留意翻譯所帶來的風險,應當對孤獨一詞進行詞源學追蹤以鉚釘其本真含義。其他在場同學也相繼發表了自己的讀書心得體會。
最後,尹曉兵強調,引入不同學科的視野,才能擦出思想的火花。閱讀當中的“點面”關系,需要腳踏實地的伏案苦讀闡釋,除此之外别無他途。正應了古典的教誨:“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