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我校科技處、馬克思主義學院和中原農耕文化研究中心聯合舉辦的“傳統文化·農耕文明”學術沙龍,于2017年6月13日在馬克思主義學院會議室舉行。
這一學術活動的主旨為:學習貫徹中辦國辦《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河南省委、省政府《華夏曆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方案》等文件精神,通報中原農耕文化博物館深化建設情況及中原農耕文化研究方向的倡導,通過與會人員的座談讨論,加深對“傳統文化與農耕文明”研究方向的認識和關注,吸引更多同仁對這一研究方向發生興趣、投入精力,在中原農耕文化博物館的有利基礎上,逐步把中原農耕文化這一時代課題做強、做大、做出特色,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及河南省“華夏曆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的大背景下,努力做出我們的貢獻!
參加會議人員:中原農耕文化博物館名譽館長、中原農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汪慶華教授,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中原農耕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寇鴻順教授,曆史文化學院(旅遊學院)院長許國林教授,《許昌學院學報》編輯部主任鄭國瑞教授,中原農耕文化博物館劉軍偉館長,許昌學院科技處郭現軍副處長,設計藝術學院張少華副院長,以及來自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原農村發展研究中心、中原農耕文化研究中心和全校有關單位的教師等40多人,會議由寇鴻順主持。
首先,郭現軍副處長代表鄭直副院長和科技處講話,他指出,當前,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工作,而我們學校近年來以中原農耕文化博物館為基礎,在深化内涵建設和學術研究方面已經做了不少富有成效的工作。為了進一步推動以農耕文化為切入點加強傳統文化研究工作,經向鄭直副院長請示,決定由科技處、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原農耕文化研究中心聯合舉辦這次以“傳統文化·農耕文明“為主題的學術沙龍。希望與會同志認真思考、熱情發言、積極參與,會後積極主動地關注和投入“傳統文化與農耕文明”這一重大時代課題的研究之中,開啟我校科研一個新的方向。
汪慶華教授作了主題發言。他說,中華民族厚重而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的寶貴财富。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耕文明源遠流長,農耕文化博大精深。一部農耕文明史幾乎等同于中華民族的發展史。許嘉璐先生認為“中華文明是在農耕時代成長、定型和弘揚的。中華文明的根主要在農耕文化。”當前,我們正處在由傳統農耕向現代農業轉變過渡的時代節點上,我們如何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和弘揚,如何為子孫後代留下過往時代的印迹和記憶,使他們了解祖輩的生産方式、生活境況、傳統習俗及其豐富的文化内涵,啟發和教育他們不忘過去的艱難歲月,更加珍惜今天的發展成果和幸福生活,立志為祖國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而不懈奮鬥,是一個極其迫切而重大的時代課題。我校中原農耕文化博物館自2012年開館以來,得到了省市有關部門和領導的熱情關心和大力支持,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和普遍贊譽,取得了一系列成績和榮譽。這充分證明了它的社會效益、曆史價值和育人功能。去年以來,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河南省委、省政府印發了《華夏曆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方案》,這些文件都充分說明黨和國家對于弘揚、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給予了空前的重視,并已付諸有關政策和實際行動。由此可見,我校前期所做的有關工作與上級精神十分吻合,我們的努力正當其時,以農耕文化為切入點開展傳統文化的學術研究和育人工作,應該是富有價值和意義的。但是,這方面的研究工作我們還僅是剛剛起步,校内科研隊伍對于這一研究方向的關注度、認識度和參與度還很不夠,研究力量還相當薄弱。目前,我校社科類教師隊伍中高學曆、高職稱教師已經較多,科研實力較強,一些同志的研究方向(包括非遺、民俗、古村名鎮、曆史文化、農耕文明、社會治理、法制建設、倫理道德、旅遊文化、傳統工藝、民間音樂舞蹈等),都可能與本主題有所接近、有所交叉,希望同志們根據自己的研究方向,能夠交叉融合本主題的,更加主動地關注正在發生革命性重大變革的傳統農耕文化,積極投入這一重大時代課題的研究之中。本次學術活動就是為了有效挖掘校内科研資源,啟發和影響更多同仁對這一研究方向引起關注和發生興趣。汪慶華教授對于工作推進提出來自己的看法和建議。
在自由發言階段,許國林、鄭國瑞、張少華、孟聚、劉軍偉、師連枝、馬宏偉、喬鳳岐、程曉菡以及青年教師先後發言,針對這一科研方向發表了看法,開展了讨論。
寇鴻順院長最後對會議進行了簡要總結,對與會同志提出來希望和建議。會議初步形成一些共識,并向全校發出倡議:
1、以農耕文化為切入點加強中華傳統文化研究,是一個富有社會意義、時代特征和曆史價值的重大課題,它不僅切合當前社會文化建設和思想教育工作的熱點,而且有利于進一步推動我校科研創新和校園文化特色品牌建設。
2、“傳統文化·農耕文明”研究是一個涉及面很廣的重大時代課題,僅僅依靠某個單位的科研力量是難以承擔的,所以,我們必須以開放的思路組織開展這一課題研究。中原農耕文化研究中心隸屬于馬克思主義學院,而團隊成員應該面向校内外招募,隻要有志于這方面研究的同志,都可以吸納為這一科研團隊的成員,但都不涉及人事與工作關系問題。希望有關單位和學院進行必要的宣傳、發動與引導,歡迎有興趣、有意向、有基礎的同志加入本方向研究團隊。
3、希望團隊同志及早關注并積極投入課題研究(請參閱會議提供的《以農耕文化為切入點研究中華傳統文化選題參考100題》,申報有關課題,争取早出成果,陸續推出有關論文、項目或著作。
4、建議學報條件成熟時開辟“中華農耕文化研究”(名稱酌定,或“傳統文化·農耕文明研究”)專欄,逐步形成我校學報一個新的特色欄目。
5、中原農耕文化博物館與圖書館加強合作,持續進行“傳統文化·農耕文明”典籍資料庫建設,為當前和今後科研、學習、宣教、欣賞等打造一個比較權威、富有特色的資料平台。
6、提倡把學術研究與傳統文化弘揚傳播工作有機結合起來,歡迎有興趣有能力的同志在開展學術研究的同時,撰寫适宜于傳播、人們樂于欣賞易于接受的文學、視頻、攝影等作品,通過現代傳媒(網絡、電視、手機微信等)進行傳播,充分發揮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功能和效益。真誠歡迎更多同志熱情參與、攜手建好中原農耕文化博物館的微信公衆号和《許昌學院報》的“中原農耕記憶”專欄。
7、加強中原農耕文化研究與中原農村發展研究的融合與互動,做實做強一古一今“一體兩翼”的涉農研究格局,持續關注農耕嬗變的曆史進程,積極參與社會變革偉大實踐,努力為推動我省農業現代化做出貢獻。
8、積極促進我校相關相近方向研究成果的對接、整合與互動,包括非遺研究方面的鈞瓷文化研究、河南民間舞蹈研究,地方文化研究方面的魏晉曆史文化研究、三國文化研究、颍川文化研究,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方面的農村發展研究、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研究等,通過整合與互動,優勢互補,形成合力,打造融入地方、服務地方的特色辦學品牌,積極為我校轉型發展做出貢獻。
9、根據工作進展情況,酌情開展有關研讨活動和工作會議,努力推動工作順利開展。
10、會後通過紀要形式将會議精神向有關院系作以宣傳和倡導,凡有意參與本方向研究的同志,可随時與科技處、馬克思主義學院或中原農耕文化研究中心溝通聯系。
[附件]以農耕文化為切入點研究中華傳統文化選題參考
(中原農耕文化研究中心提供)
一、農耕文明與傳統文化研究
1、農耕文化:中華文明之根
2、農耕嬗變與當代社會轉型
3、中國傳統農耕向現代農業轉變的時代印迹與發展曆程
4、中華傳統農耕文化與中國夢
5、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農業農村農民發展變化的研究
6、改革開放以來農業農村農民發展變化的研究
7、傳統農耕文化對于中國農業現代化的價值與意義
8、傳統農耕時代鄉村治理研究
9、未來田地誰去耕種
10、中華民族為何能夠曆經苦難而生生不息
11、傳統農耕時代“耕讀傳家”理念的價值與功能
12、中華民族孝道研究
13、中國傳統農耕時代家庭結構研究
14、中國家族親情觀念研究
15、中國人神靈崇拜的特點
16、中國人祖宗崇拜研究
17、宗祠文化的價值意義研究
18、傳統農耕時代的“鄉賢”文化研究
19、中國家庭“家訓”“家規”“家風”研究
20、中國人“忌諱”面面觀
21、農耕文化與民俗
22、農耕文化與非遺
23、農耕文化與古村名鎮的保護開發
24、農耕文化與休閑農業
25、當今農村“空心化”研究
26、農耕文化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地位與價值
27、中國鄉村村規民約研究
28、中國鄉村和諧理念研究
29、中國傳統忠孝觀念研究
30、中國傳統宗教觀研究
31、中國傳統誠信理念研究
32、鄉村工匠之工匠精神研究
33、以農耕文化為特色大力發展休閑農業
34、農耕文化記憶傳承與特色小鎮建設
35、中國傳統農耕時代的法制進程研究
36、中國農民由“故土難移”到“逃離鄉村”
37、由“農轉非”到“非轉農”的今昔變遷
38、以農耕體驗為特色的鄉村遊樂為何持續升溫
39、讓青少年品味出盤中餐味道背後的味道
40、現代人“返樸歸真”心理研究
二、中原農耕文化研究
41、中原農耕文明在中華農耕文明中的地位與價值
42、中原農民傳統生活方式特點研究
43、中原民居建築特點研究
44、中原傳統農具特點及其智慧研究
45、傳統工匠工具與技藝研究(衆多工匠可以分别闡述)
46、偏遠山鄉土地撂荒問題研究
47、中原地區“女紅”技藝研究
48、中原地區民間音樂研究
49、中原地區民間舞蹈研究
50、中原農民休閑方式研究
51、中原地區傳統戲劇研究
52、中原地區傳統曲藝研究
53、中原鄉土特産研究
54、中原地區傳統交通方式研究
55、中原人祖宗崇拜理念及其表達方式
56、中原人餐飲文化研究
57、中原人親情觀念研究
58、中原人性格特點研究
59、中原傳統婚俗研究
60、耕牛在傳統農耕中的曆史貢獻與文化價值
61、中原農耕文化中的“講仁愛”理念
62、中原農耕文化中的“重民本”理念
63、中原農耕文化中的“守誠信”理念
64、中原農耕文化中的“崇正義”理念
65、中原農耕文化中的“尚和合”理念
66、中原農耕文化中的“求大同”理念
67、中原地區“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社會風尚研究
68、中原人“匹夫有責、精忠報國”愛國情懷研究
69、中原人“知常達變、開物成務”思想理念研究
70、中原人“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榮辱觀念研究
71、中原人“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精神研究
72、中原人“腳踏實地、求真務實”精神研究
73、中原人“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傳統美德研究
74、中原農耕與二十四節氣
75、中原地區方言研究
76、中原地區諺語、俗語、歇後語研究
77、舊時地契的誠信作用與法律功效
78、中原傳統陶瓷文化研究
79、鈞瓷文化研究
80、攪胎瓷文化研究
81、中原黑陶藝術研究
82、淮陽泥泥狗藝術與文化研究
82、中原農耕文化古鎮名村研究
83、中原地區傳統節日習俗研究
84、中原地區傳統兒童遊戲研究
85、農耕文化在華夏曆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中的地位與價值
86、農耕文化在現代休閑農業開發建設中的價值與意義
87、中原絲綢在古絲綢之路中的貢獻與意義
88、中原地區地坑院文化研究
89、中原地區土匪蹚将研究
90、中原傳統農耕文化精華與糟粕研究
三、中原農耕文化博物館深化建設研究
91、中原農耕文化記憶傳承系統工程的構建研究
92、中原農耕文化博物館的價值意義研究
93、在全國範圍内創建農耕文化主題博物館的必要性與迫切性
94、中原農耕文化博物館數字化與智能化建設研究與實施
95、中原農耕文化典籍資料庫的建設實施與價值意義研究
96、農耕文化主題場館社會推廣與橫向聯合的研究與實施
97、中原農耕文化博物館與教學科研深度融合研究
98、我校傳統文化研究資源整合與效益開發
99、中原農耕文化現代媒體傳播途徑開發與實踐推動
100、中原傳統農耕文化研究與現代農業發展研究的融合與互動